“高考语文150分的试卷,其中现代文阅读36分,古诗文阅读34分,语言文字运用20分,作文60分。”
“这位叫苏秦的考生,除了作文,都是毫无争议的满分!”
魏黎明竖起一根手指,震耳发聩道。
满分?!
三人惊叹。
纷纷探出脑袋,对照着标准答案,去看答卷。
“小说以’渴’为中心谋篇布局,这有什么好处?请简要说明。(5分)”
苏秦的答案是【叙述简洁,有力的推动情节发展,是文章的线索,使剧情流畅连贯,为下文做铺垫;丰富了人物顽强、坚强、伟大和善良的人物形象;能表现出众人在生命危急时刻的高贵品质,从而升华主题。】
字迹工整,有书法家的风范,没有涂改,整个答案和作文一样,赏心悦目。
任何阅卷老师看到这份答案,都会下意识的给高分。
再看答题标准。
“(1)围绕叙述或情节作答,2分。”
“①叙述(情节)简洁(简明、集中、紧凑、紧密),2分。”
“②’推动情节发展’、’情节流畅连贯’、’是文章的线索’、’为下文做铺垫’,1分。”
“③’吸引读者’、’营造氛围’、’渲染烘托气氛’、’照应题目’等不给分。”
“(2)围绕人物作答,1分。”
“①使用准确形容词,使状态具体化:顽强、坚强、伟大、善良,1分。”
“②’丰富人物形象’、’使人物形象饱满’,1分。”
“③’塑造人物形象’,不给分。”
“(3)围绕主题作答,1分。”
“①’升华(深化)主旨’,1分。”
“②’揭示主旨’,不给分。”
苏秦的答案天衣无缝,极其完美!
不给满分,反而成了一种罪过。
一般而言。
很难判断一个主观题的答案,是否完美。
所谓“参考答案”,也不一定是满分。
语文阅读、作文一般都会随机扣分。
主观题玩随机,这已经是默认的共识。
但这名叫“苏秦”的考生做到了!
“纵观30多年高考史,我只见过一份满分。但与这份试卷相比,档次瞬间就低了!”
“敢问,一份字体堪比书法家的答卷,除作文外还是满分,这样的考生,会依靠用古文字来刻意加分吗?苏秦考生需要这样做吗?”
魏黎明的声音,如雷贯耳。
钱俊杰、谢文龙二人噤若寒蝉。
唯有洪志刚问道:“无论是满分试卷,还是满分作文,都需要全体阅卷组的一致认同。但现在问题是,我们无法知道文章的内容,究竟属于几何?”
魏黎明轻笑一声。
这个洪志刚,有胆气,还真问到了点子上。
“这个......按照我多年的评卷经验来看,一般这种分段、结构的文章,都是高分作文,当然,不排除结构类似,但内容都是水货。另外,我已经联系了魔都交通大学甲骨文教授滕继宽,我的老友,叫他来帮我们翻译”魏黎明两指夹走烟嘴,长呼一口气道。
“甲骨文?”洪志刚疑惑道。
“没错,正是甲骨文!”魏黎明神秘一笑,继续说道:“我孙子经常在历史书上涂涂画画,其中就有甲骨文。他顺着甲骨文中的’人’字,画成动画片里的长剑,这一长,直接长到隔壁页的山顶洞人屁股下。我那个气得啊!哇哇的就往他屁股上打!”
“哈哈哈哈!”
众人哄堂大笑。
“实不相瞒,我儿子,也喜欢在历史书上涂涂画画,可怜了杜甫老爱国诗人。杜甫拿狙击、杜甫蹦迪,杜甫自拍,杜甫竖中指,总之杜甫很忙。这文化叫什么恶搞来着!”洪志刚想起了儿子,动情声色道。
“有时候,孩子们的恶作剧,反而能在关键时刻起到作用。你们看,这篇文章中间部分,就有一个甲骨文的’人’字!”魏黎明指着试卷的第三段说道。
很快。
就有人上网查到了甲骨文。
一对照,发现还真是如此。
不过要想翻译全文,还有很多对不上。
看样子,只能靠甲骨文教授了。
“咚咚咚~”
这时。
门外传来一阵敲门声。
说曹操,曹操就到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求鲜花,求评价票,求打赏,求一切支持!
创作不易,哪怕是一个评论,一朵鲜花,一张评价票!
作者君都感激 --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