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八章:黑白尘案间,生死一念还
一,一二三,三似无穷变,数中无量拂尘前,数动位仍安,谈笑间,无常几回还。
(什么叫弱者,就是当你看见太阳的时候,不知道美好,看不见太阳的时候不知道痛苦,你在这个可以忽略的世界中,是首先被忽略的!)
(4)宦争党争
万历四十六年(1618年),徐兆魁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,巡抚湖广等地,兼提督军务。在任期间操练军马,整顿边防,加强备战,赈济灾民(时长江水患)。
当时仓库空虚,粮食不够供给,更要命的是边防开始增入,朝廷下令按田亩加派粮税。
徐兆魁量民间疾苦,要求户部减轻百姓田税,可小扣门儿万历如何能同意,于是徐兆魁想出了一个高招,刚好提督军务,需要军旗军备等军资,他就想让当地人造军旗、军备等物,再用采购军需之财,赈济灾民。
刚刚上任的工部尚书王永光不同意。
因为不少人都等着这笔银子吃饭呢,刚刚上任的王永光底盘不稳,肯定先安抚自己的部门团队,于是二人打了整整一年的嘴官司。
结果,万历神宗没有了。
接着,光宗也没了。
接下来的天启,看好徐兆魁,直接给升协院左副都御史。
不久,升徐兆魁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。
徐王二人的梁子算是结上了。
顾秉谦决定,先看一看,刑部尚书徐兆魁的态度。
当然,更重要的是,要与内臣结交。
没有内臣支持的内阁首辅,就等于没有眼睛;
没有尚书支持的内阁首辅,就是一个瘸子;
没有给事中和御史支持的内阁首辅,就是一个哑巴。
他想扭转乾坤,就必须考虑,重新整理势力。
很明显,现在的郝隐儒、裴有声、孙进这三个是不是团队他不知道,但与孙进或郝隐儒联系一下是必须的。
内臣也必须与大臣偷偷联系,否则内臣什么事也办不成。
想必孙进及郝隐儒之类也可能正在找他需要的人。
让张瓢感觉不到的历史变化发生了。
本来计划乖乖回家的顾秉谦,现在不仅仅谋求占着坑儿,而且还试图拉点东西。
同时,顾秉谦写了一道奏折,还是乞归。
因为,顾秉谦想明白了。
自己现在其实是无权首辅,即使想要联合大臣与内臣,也要看皇帝的脸色。
这两次好像都正中帝心,那就再上个折子试试。
不合九千岁的意,圣旨都出不了宫。
其实现在自己也可以功成身退了。
二子(顾台硕、顾台砥)虽未中进士,恩荫贡生均任中书舍人,虽不及翰林入阁,外放一任大员也可。
……
顾秉谦猜的一点也不错。
现在孙进、郝隐儒、裴有声三人,确实在一起。
“郝秉笔,你说,山人是什么来路?”
裴有声和孙进早就合伙了,郝隐儒是这个月刚刚加入的,但面子是要给的。
“他原为田诏名下,田诏去了,现在李永贞那里听差,和那假货很近的。”
郝隐儒倒真是知道的不少。
大家都乐了。
孙进跟了句:
“裴秉笔,关照一下,敬事房,每年都要查验势性吗?这李永贞是不是有异?”
“不用了。”
郝隐儒闭着眼,喝了口茶,说,
“这肆确实异类,而非有异,史上不是有个童贯吗,只是多说说,这根不净,须生的话,让他不得近宠,发到宫外更好。”
“善!”
其他二人几乎都捏着下巴含笑。
“那,去信了?”
郝隐儒跟了句。
孙进轻轻摇了摇头,
“这……”
说完,四下看了看,接着说,
“极,四十七年(1619年)中的,虽是三甲也在二百名内,一把火的事!”
“今首上(首辅),很得圣意,众家有意否。”
郝隐儒左右看看。
三位心里很清楚,首辅现在基本上算是和魏忠贤闹掰了。
这拉拉可以是可以,可这,孙进平淡地说:
“郝大人,位虽贵,可始未见有所长。”
“孙公公,可想这首上有意而呢,昨日之情大家共识,如首上借势而起,可谓心机沉重!”
郝隐儒感觉顾秉谦有戏。
“不妥,必是一路盯防,而这边似是更好。咱家再试试。”
裴有声左右看看说,
“只是有传言,当年其参李三才之奏,似有内情。” -->>